首页导航(页面)

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孤独大侠茅于轼

杨恒均  2008-08-31  星期日

 

829日下午抵达顺义会议所在地,登记入住酒店时拿到会议议程和与会者名单,扫了一眼就发现,与会的经济学家、教授和学者几乎包括了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名字。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小型的学术会议,没想到这么多人。下午吃饭时已经到了几十人,当然,我最想见到的是吴敬琏。因为在上海时就连续接到几个电话,说他被某单位收留了,理由竟然是他充当美国间谍。

不靠谱!如果传言成真,那说明我对中美两国间谍机关的知识已经过时。按照现有情报学逻辑和现有资料来判断,吴敬琏不可能去充当间谍(没有动机,得不偿失),美国中情局也不会把他当成发展目标(不符合美国发展中国间谍的标准,需要很高当局批准才能下手,有可能需要美国总统亲自签字),国安部更不会随便拘留甚至逮捕他,还闹得纷纷扬扬。情报和间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游戏,并不是像间谍影片里描写的黑白分明,一清二楚。不过,由于这个传闻很离谱,严重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以致在当晚7点左右,吴敬琏出现后,我的好奇心并没有消除。我转而想知道,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弄出了这个传闻?这个传闻又有什么意义?

当晚吃饭我和一位深圳的朋友一起与茅于轼夫妇坐一桌,这是我第一次与茅于轼老师近距离接触。以前我并没有阅读茅于轼老师的经济学文章,但在网上看到过他的很多短文。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位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他以质朴的语言把对经济学的思考呈现给像我这样的对经济理论不那么懂的读者,也就是比较接近草根的大学者,他也是少有的几个在谈到经济时不脱离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学者。

那天晚饭,由于同桌只有我们四人,大家边吃边聊,让我更深地认识了茅于轼老师。他夫人张老师说他听力有些下降,他却从头到尾认真地听,没有听懂的字词一再追问,对认同的观念连连点头。他已经是高龄了,但思路清晰,给人很深的印象。

如果不是29日当天晚上的茶话会,也许我对茅于轼老师的印象就到此为止,也不会写这篇文章,更不会称他为“孤独大侠”。

由于大部分专家第二天才到酒店,所以当晚的活动就是比较随便的茶话会。由茅于轼、吴敬琏、张曙光、张维迎和盛洪共同主持,参加人数三十来人,大多是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者专家。茶话会的主题是关于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十五周年。天则是由茅于轼老师创立的,遭受了不少挫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风风雨雨十五年,茶话会给与会的老师一个机会,请他们对天则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茶话会上发言很踊跃,发言者几乎都对过去十五年天则取得的成绩赞叹不已,然而在说到天则的未来发展时,我渐渐听出了门道。原来很多发言者都暗示了天则不能“太猛”,茅于轼老师作为个人猛一点,没有关系,但为了天则的发展,最好能够更多的“释出善意”,让当局感到“天则就是帮助当局的”,不反对任何人,“是为了他们好”,而且来自某些名牌大学的教授一再对于天则的语言和表达提出了“期望”:希望能够多使用当局能够接受的方法——

在这个议题上,我明显感到茅于轼老师是有点孤单的。我非常理解所有提出这些建议和意见的人,他们关心天则,希望天则目前这个几乎是“法外单位”的研究所能够继续存在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作用。从这方面说,我完全支持他们,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我们不能不说大家都很理智。

然而,在感情上,我完全无法接受。如果按照那些来自政府资助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建议,茅于轼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如果要得到当权者的青睐,要学会“适者生存”的话,最终也会沦落成另外一个科学院的研究所或者某大学的研究院。那么,中国多一个这样依附权贵的研究所,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研究机构还不多吗?哪一个能够像天则研究所这样特立独行?他本身的存在就带给我们一些希望。

天则研究所过去十五年做了什么,专家学者当然都清楚,真要说他们的研究对中国改革开放有什么作用,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但对于普通民众,茅于轼老师的名字远远大于天则经济研究所。历史记住天则的肯定不是它哪一次让上面开心了,终于发了善心采取了天则的某一个建议。历史将会记住一个老人以自己的知识、毅力和爱心试图在艰难的环境中走一条独立的路。

当天的茶话会还是起了作用,茅于轼老师在第二天的会议上,说接受大家的意见,撤掉了自己原本准备的有点猛的主题,换了一个比较温和的。但我看到讲台上的茅于轼老师挺拔的身体,知道这个倔强的老人,不会低头的!

在我人生中少有的几次,我从一个孤独的老人身上感觉到了力量;在我人生中少有的几次,我竟然觉得一个老人身上的老人斑,也能激起我的怜爱和敬意!

杨恒均  2008-08-3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